研究人员确定了新出现的 SARS-CoV-2 变体的结构特征
发布时间:2024-07-19 14:57:02 编辑:魏绍琰 来源:
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(SARS-CoV-2)继续适应群体免疫背景并进化出众多亚变体。
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教授实验室揭示了近期出现的 SARS-CoV-2 BA.2.86、JN.1、EG.5、EG.5.1 和 HV.1 变体的刺突蛋白结构,并对这些亚变体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。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Structure 杂志上。
研究发现,由BA.2演化而来的变异体主要分成两个分支,以BA.2.86和JN.1为代表的分支在其受体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(hACE2)的诱导下更可能呈现S蛋白3个受体结合域(RBDs)上调的状态,而以XBB、EG.5、HV.1为代表的分支在其受体hACE2的诱导下更可能呈现2个RBDs上调、1个RBD下调的状态。
与其他变体相比,BA.2.86所代表的分支由于K356T突变在残基354处进行了新的N-糖基化,该糖基化位点影响了与抗体(例如S309)的结合。
与2022年流行的BA.2毒株相比,BA.2.86和JN.1的RBD表面出现明显静电变化,增强了它们的免疫逃逸能力,其中BA.2.86的受体结合亲和力高于其后代JN.1,从而逃逸了更多的抗体。
结构分析表明,BA.2.86 RBD 中的 R493Q 回复突变促进了受体结合,而 JN.1 RBD 中的 L455S 突变降低了受体结合亲和力。
这项研究支持了实验室此前的观点,即在SARS-CoV-2变体的进化过程中,免疫逃逸逐渐增强,而受体结合能力则出现波动并保持在中等范围内(2个数字纳摩尔)。
上一篇:研究人员确定了新出现的 SARS-CoV-2 变体的结构特征